網頁

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

轉載:協同在地力量 用自然感動行銷 - 臺灣農夫 王順瑜







此篇轉載自Talent網站



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

協同在地力量 用自然感動行銷




 


沒有廣告、不靠行銷,秉持著敬天愛地的農法與思維,一個日月潭畔的小村落,以浮田試種的金針花海,帶來了20萬人潮,開創出2500萬元驚人的生態旅遊效益,一切的初衷,只為了找回人與土地間親密和諧的關係。
南投縣魚池鄉頭社村,曾經是日月潭最富庶的地區,因湖泊淤積的泥碳土地質,形成上層是土、下層是水的活盆地,這種又稱「浮地」的特殊地景和生態,成為日月潭邵族耕種漁獵、生生不息的棲息地。
能夠讓浮地生態豐富,免於被破壞的幕後功臣,首推水社柳。這種台灣的特有植物水社柳,具有作為隔離帶的特質,最適合作為河川護岸固坡、水土保持的樹種。
而在一次的研習中,保證責任南投縣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的總經理王順瑜,意外發現從小看到大的水社柳,對於自然環境維護的偉大功能,因而萌生保護水社柳的想法,但這時卻發現,水社柳已經瀕臨絕種危機。


瀕臨絕種水社柳斥資搶救護生態
而鄰近王順瑜住家附近的一塊土地上,尚有碩果僅存的8棵水社柳(又稱黃金柳)老樹,但村民卻想要把老樹砍掉蓋水泥堤岸,為了「護樹」,手頭並不寬裕的王順瑜,咬緊牙根,買下這輩子第一塊土地,進行水社柳的復育,身分也從獸醫變成農夫,並賦予水社柳「愛心樹」這可愛的名聲。
如今,水社柳已經成功復育出40萬棵,王順瑜則開始構思,如何透過社區的交流,讓水社柳不但能發揮高度的經濟價值,也達到生態社會的使命。
看到大自然驚奇的自癒能力,促成王順瑜在2008年籌組成立「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」,創設「日月潭永續生態農漁產業教育園區」,以社會企業為藍圖,而非以營利為目的。同時,也以符合台灣土地精神象徵的「臺灣農夫」為品牌,希望達到崇天敬土,讓大地回歸自然生養,農漁永續發展的使命。目前合作社員工共有15人,加上多元就業方案的13人,已經創造了年營業額1000萬元的收益。

金針花創奇蹟美人心助社區
除了復育水社柳,合作社亦開始進行金針花的栽種,王順瑜說,這幾年東台灣開創的金針花觀光商機,讓很多人以為金針花是栽種在山上的,其實,只要「適地適性」,金針花非常容易栽種,哪裡都可以存活。
遵循先人的腳步,「全國唯一會跳曼波舞的金針花海」重現日月潭畔,伴隨媒體的報導,日月潭頭社的金針花海,創下2011Google搜尋高達1200多萬筆的紀錄。一個人口只有300多人的小村莊、僅1.5公頃的金針花海,一天就湧入上萬人,為期2個月的花期,吸引了超過20萬人次的到訪,且周邊農特產品,不論賣得出去的、賣不出去的、長年滯銷的,全部銷售一空。沒有任何行銷,這個金針花奇蹟所帶來的直接收益,就有新台幣600萬元,而學者也評估,其觀光效益更高達2500萬元。
而頭社特殊的地質特性,也造就出魚池鄉金針花的另一個不同凡響。一般地區栽種的金針花白色根莖部分,由於含水性不高,質地粗糙、不易入口,所以很少人採收販賣;而魚池的金針花根莖質地細嫩、還可生吃,於是,王順瑜為「她」取了個美麗的名字——美人心。花美,人心更美。
「美人心」一年多生,3個月採收一次,一年可採收4次,因為採收金針花必須完全仰賴手工,剛好足以消耗掉農村地區多餘的人工。王順瑜說,農村地區隔代教養情形相當普遍,若農村的婦女無法正常工作,也無法參加多元就業方案,只能倚靠打零工賺取微薄工資,勢必加重教養問題。
而摘採金針花以件計酬,平均6個小時可以賺取1000多元,遠比打零工的收入高,加上穩定的工時,不僅化解了農村閒置人力的就業問題,更能夠維繫家庭教養的功能。這種經濟價值之外的社會功能,正是王順瑜逐步摸索出來的「台灣農夫社區」所營造的新形態。

利益均享理念執行力為關鍵
此外,「臺灣農夫」摒除傳統拍賣市場「由市場決定價格」的做法,由合作社(農民)自行計算出合理價位,不讓市場變數影響農民生計;定價也不跟隨一般有機商品走高價格、高利潤策略,而是回歸平民化、選擇進入平價超市。
金針花海所帶來的經濟效應,並非王順瑜關切的重點,如何延續這份能量,才是社區農業的出路。王順瑜強調,農業不發展開來,促進就業往往淪落成補貼就業,進用時間一到,這些人還是沒有工作機會;另一方面,曇花一現的節慶式活動,也無法讓農漁業和生態,得到永續發展。
王順瑜也不贊成現階段以「農夫市集」的方式,販售有機農產品。他說,農夫就是農夫,專注品質是重要的事,讓他們從生產者,三級跳去做行銷和文化創意,最後可能兩頭落空。如果清楚分工,讓中間商負責經銷,透明化的價格就可以達到利益均享的理念。
他以金針花田為例,一分地的金針花田產值30萬元,扣除一公斤20元工資和原料成本,盈餘達新台幣20萬元。透明的計價、自然有機生產的誘因,合作社扣除成本後,每年有高達60%的盈餘,可以投入當地的生態復育、農村文化和環保等相關公益事業,不但能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、體驗農村生活,所形成的附加價值,遠非傳統農業可以達到的境界。
一旦農業、經濟、生態、人文的循環圈出現,就能吸引公益資金的挹注,進行第二輪的循環,發揮在地文化特質,促進地方經濟發展,同時再將資金回流至最初推動的生態復育工作。這樣才能逐步改變現有農村經營型態。
如此創新的概念,王順瑜套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話:「創新沒什麼,最重要的成功關鍵就是在於執行力。」

生態永續雙贏真正活博物館
目前全球已有1億以上的人吃過「臺灣農夫」的產品,溫室無毒生態的健康農產品遍及海內外。
王順瑜強調,只要少噴1罐農藥,就會多出1隻青蛙,農產品就可以多賣5塊錢。他驕傲地說:「推動社會企業最迷人之處,就在於它所創造出的價值,是讓居民及自然共享的生態,而不是商業體系的唯利是圖,且利益由企業主自己獨享。」
透過日月潭永續生態農漁產業教育園區作為平台,幫助農漁民走入市場,串連農特產加工、販售、餐廳、飯店民宿、休閒農業等業者,以文創產業為價值鏈,形成策略聯盟,共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。
2008年開始執行,截至2011年止,串連的業者共增加了45;而以「臺灣農夫」為名的伴手禮市場,至2011年前半年止,總產值高達212萬元。王順瑜笑著說,他的行銷方式,不「推」只「拉」,把在地志同道合有理念的人統統拉進來,相互幫忙就對了。
現在,日月潭特有的水社柳已經大量復育成功;而瀕臨絕種的奇力魚也已建立出繁殖模式,創造每個月100萬元的產值;當棲地復育後,澤蟹回來了,螢火蟲回來了,人也跟著回到了農村,昔日富麗農村的景象彷彿再現。接著,王順瑜還要讓蓴菜和芡實,這兩樣日月潭流失已久的農作物重現江湖,讓日月潭變成一座真正「活的」博物館。
透過生態產業、適地適種和社會經濟金三角的組合,王順瑜重拾農夫失落的優雅,這位笑容開懷的台灣農夫,深切體認到不管做任何行業,千萬不要忘記最初的感動,只要有心,全世界的人都會卯起來幫忙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