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時代變遷,當年熱絡重要的行業走入夕陽產業,許多物品逐漸被取代,看著『尋百工』這本書介紹,有許多時候覺得很感動,感動的是這四位作者的努力及完成這尋百工的旅程,感動許多人依舊守護著我們所不知的行業,那樣的堅持及毅力真的很令人動容,在什麼都要求快的現今,那些經由手工的費時費力的產物似乎是種奢求,手工製品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,令人格外感到珍貴。
印象中,小時候回南部過年,總會有著濃濃的年味,不論是聚集許多人帶來的熱鬧、或是因為過烹煮年菜的水霧及味道,對於離開都市遠到鄉下的我們,都是種特別的體驗。在那裡,一直有著很富厚的人情味,不過隨時代變遷,自己也由幼年到成年,那些小時候的味道,隨著年紀漸長,似乎也漸漸不同了,有時,不曉得是外在環境變了,亦或是自己的心境變了。
看著這些傳統技藝及產業,我能想像過去的熱鬧繁華,如今需求減少了、手工製作不符成本,或說是逐漸被機器取代,昔日光景不再,雖然許多人抱持著繼續守護的心念,但終究敵不過只做到這一代或時代進步的改變,我會很感傷這些技藝的沒落,如同不捨過年的年味逐漸消失。
尋百工: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作者:祁台穎、林品儀、紀岱昀、廖祿禎 出版社:遠流 出版日期:2010年12月01日 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789573267294 裝訂:平裝 |
內容簡介:
2010.11.15《商業周刊》第1199期∕alive優生活283期封面故事:舊是新潮 ~ 探訪台灣百大工藝,發現9款傳統潮物
失落的百工.台灣最在地的美力
向美好常民文化的守護者與傳遞者致敬
你知道在電器科技產品普及的現代,還有人用稻稈編織成「茶壽」這種天然保溫容器,免插電又環保,完全符合當今綠設計的風潮?
在媽祖遶境儼然已成為新興的文化觀光活動,你知道在陣頭最前端,宣告媽祖出巡的響亮「哨角」,極可能是出自有四十幾年製作經驗,年逾八旬的師傅之手?
當電影《父後七日》以一場看似荒謬的悲喜葬禮,點出台灣特有的民間風情時,你知道「孝女白琴」為何要透過看似誇張的吶喊與哭號傳遞喪家的悲悽?
街頭林立的高科技美容護膚中心,也許是時下愛美年輕男女的聖地,但你可體驗過挽面師傅手持細細棉線,就能擺平你臉上的汗毛和粉刺,還你一張清爽光滑的面容?
這是四個還在就讀大學設計科系的年輕學子花一整年的時間,靠著兩部摩托車走遍台灣大小鄉鎮,尋訪在時代快速滾動下日趨湮沒的100個傳統行業∕手藝的動人紀錄。他們以年輕的眼、真摯善感的心,腳踏實地去尋覓、挖掘乍看也許陌生,但曾和庶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市井工匠與職人,用文字和圖像去捕捉親身所見、所聞、所觸的一切,刻劃每一個工作者默默堅持的身影,所承繼的傳統文化,及其深植於風土民情所內含的生活智慧及工藝巧思。
於是,在一次次與各種民俗工匠職人的相遇裡,在無數的第一次體驗裡,四個學生品嚐了吹糖、畫糖、傳統糕餅……師傅手藝幻化的香甜童年好味;體驗了舉凡頭上戴的(斗笠)、身上穿的(客家藍衫、旗袍)、腳上蹬的(木屐、草鞋)、日常起居用的(榻榻米、藤椅、木桶、竹蒸籠),族繁不及備載的各色天然正物;領略了做毛筆、揉墨、製硯,或小到毫芒雕刻、大至畫野台戲布景的精湛技藝;親訪了傳遞死生大事、神鬼信仰的種種禮俗職人與傳統工藝匠師……
這100則故事,100個身影,說的固然是職人們在時代變遷中始終堅持的專注精神與精細技藝,但我們也從這四個年輕學子的投入與熱血中,看見傳統行業在凋零喟嘆之外的一絲曙光與生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